11月7日,大盘全天探底回升,沪指相对偏强。
板块方面,CPO、算力租赁、短剧、光刻机等板块涨幅居前,机场、旅游酒店、贵金属、钢铁等板块跌幅居前。此外,“龙字辈”概念股继续活跃,天龙股份10连板。
总体上个股涨多跌少,两市超2700只个股上涨。沪深两市今日成交额9930亿,较上个交易日缩量712亿。北向资金全天净卖出45.88亿元,此前连续3日净买入;其中沪股通净卖出24.26亿元,深股通净卖出21.61亿元。
说实话,今天虽然主要股指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下,早盘仅科创50短暂翻红,但在尾盘V起来之前,估计很多人的持仓体验也并不差,哪怕浮亏都不是很慌。
理由有三:
一是个股涨多跌少,小盘股表现较好。细看黄线(领先指数),其实早盘后半段一直到下午尾盘,基本都是红盘了。
此外,中证2000、中证1000等指数表现明显领先。
二是目前为止,本周市场情绪更偏乐观。
一个简单的逻辑——上周市场涨1天、跌3天,最后又涨1天,整体的上行,让市场相信反弹行情的人更多了。
那么在本周第一天大涨之后,按照“控制变量法”,更好的心态下,再次调整的时长和程度,理应更短、更轻,对不?
第三点也可以说是第二点的补充证据,那就是今天全市场无一股跌停。截至收盘,垫底个股是今天无限制的C百通,跌幅也不到10%,跌幅超5%的个股屈指可数。
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,毕竟跌停在A股就是看空最极致的体现。没有跌停,可不就没那么悲观了嘛。
所以对于后市,笔者还是保持之前的判断——没有大阴线之前,调整都可以视作入场或加仓的机会。当然,每个人因风险承受度不同,应该有自己的节奏和标的。
说完虚的,接下来讲讲实的。
今天最强势的板块非算力租赁莫属,新面世的“短剧游戏”概念(其实就是前两天的传媒+游戏)虽然盘中涨幅相近,但成分股偏少,且涨停数很难望算力的项背。
尾盘异动的CPO,即便不考虑“小作文”刺激,全天表现也不够主动。
前两天还是跟风反弹的算力板块,为何今天强势起来了?
主要有两方面催化:
一方面,近期有市场消息称“阿里云A100服务器业务暂停出租”,消息虽未得到证实,但却引起市场担忧。
今天领涨的算力租赁概念股,就既有偏英伟达的,也有偏国产替代(华为算力)的。
有媒体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中贝通信投资者关系部,相关工作人员表示,算力供应较为紧张,目前很多渠道都拿不到货,因此相应的价格也会慢慢增加,目前正与客户进行谈判讨论涨价事宜。
此外,恒润股份投资者关系部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,从采购成本来看到目前已上涨50%,同时算力租金价格也在上涨,整体来看短期内算力资源较为紧缺。
国盛证券日前一篇名为《算力租赁的三个变化》的研报指出:
1、抢货潮下,显卡价格快速上涨。短期内算力供需两侧将出现阶段性失衡,部分先发优势的公司已有一定规模的算力储备,在手算力的价值有望因稀缺性提升。
2、市场开始寻求算力的国产替代机会。
3、新标的正在加入算力生态链。算力行业正处于茁壮成长期,众多企业“各显神通”参与其中。
另一方面是,北京时间今天凌晨,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举行了首届开发者大会。大会上,OpenAI的首席执行官宣布了GPT-4、ChatGPT的重磅更新,大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位开发者。据了解,ChatGPT的周活用户数达到1亿人,已经有200万开发者正在使用OpenAI的API(应用程序接口),92%的财富500强公司正在使用OpenAI的产品搭建服务。
就产品本身来说,OpenAI推出的名为GPT-4 Turbo的模型,最受关注的三点升级是加量、提速、降价。
对AI略知一二的投资者都应该了解,大模型的强,总是离不开算力支持,而“卖铲人”无疑成了受益者。昨天英伟达延续涨势,也表示市场认可这层逻辑。
国盛证券最新的研报指出,GPT商业化的加速发展,对整个产业的实现商业模式正循环意义重大,模型能力的提升、应用的大规模落地,对算力将带来持续的需求升级,同时降成本诉求下,产业需求将向单位算力更高的产品切换,相应的调优层面需求也将进一步突显。
有机构表示,展望未来,年底前还有SC23、CAIT2023、广州国际人工智能展览会等多个关于AI行业的会议即将开幕。此外,具备多模态能力的GPT5有望在年底或明年初发布,预计将进一步加速AI产业发展,推动AI应用有望加速落地。
另据证券时报·数据宝,今年算力租赁概念股的机构关注度也比较高,年内9股的机构调研家数超过百家,中际旭创、润建股份、润泽科技分别获得693家、476家、279家机构调研。
截至三季度末,20余只算力租赁概念股获得超10家机构持股,其中中际旭创、新易盛、浪潮信息、中科曙光等股均获得超百家机构持股。
不过前面讲这么多,并不是在吹票,也不断言算力租赁未来几天一定继续领涨。
只是说,算力板块还有上涨的逻辑和需求。如果A股继续保持震荡上行的态势,那么该板块很可能在与汽车、医药、半导体的轮动中,走得更高更远。
从今天的走势和整体量能来看,市场还是很健康的。而且,比起一路到顶,“退二进三”的节奏可能也适合更多投资者。